四合院中間是庭院,院落寬敞,庭院中植樹栽花,備缸飼養金魚,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,也是人們穿行、采光、通風、納涼、休息、家務勞動的場所。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,對外只有一個街門,關起門來自成天地,具有很強的私密性,非常適合獨家居住。院內,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,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,其樂融融。由于院落寬敞,可在院內植樹栽花,飼鳥養魚,疊石造景。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,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。
蘭州不是革命圣地,紅色旅游資源也并不是那么豐富,但是,八路軍辦事處卻設在這里,處在行人、車輛川流不息的鬧市中。
早聽說過,這個地方與中國近代史、尤其是中國革命史,有著一段不解淵源。1939年夏到1940年春,周恩來去蘇聯治病時途經蘭州住在這里。另外,還有王稼祥、任弼時、李先念等黨的領導人也先后在這里住過,甚至,這里還接待過越南革命領袖胡志明、日本共產黨領導人岡野進。
這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四合院建筑,位于繁華的酒泉路,由于受到人們精心地保養、維護,四合院還保持著原貌。
就是這樣一座普通的四合院,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璀璨的一頁。建黨92周年的前一天,我來到了這個安靜的小院。
小院的西側,不知何時已經專門開辟出了供游人進入、頗為氣派的大門。進了大門,莊嚴的氛圍襲來,讓人立即肅然起敬起來,眼前的這道木質的大門,似乎有了種神奇的魔力,將門外的喧囂和內心的浮躁都留在了門外。
在大理石修葺的門廳、一面鮮紅的黨旗下,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儀式——重溫入黨誓詞。
一聲口令,前來參觀的共產黨員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,隨著領讀人大聲宣誓。這一刻,我感覺一股熱血直達腦際,瞬間,整個人都亢奮了,整個神經都調動起來了……這是種熟悉的感覺,很多年了,每當憶起,就會產生出撫慰心靈的力量!
我深刻地記得,15年前,在鮮紅的黨旗下,我許下誓言:要積極工作,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。
宣誓完畢,愛好朗誦的友人,激情澎湃地朗誦著專門為黨的生日創作的詩歌。朗誦的人聲情并茂,聆聽的人陷入沉思,大家都融入了作品營造的精妙意境中、一段壯烈的歷史里,思維在歷史中穿梭,信念在回望中堅定。
辦事處地下設有展覽館,“建立統一戰線、進行思想發動、實施西北開發、奔赴抗戰前線、接待和輸送人員、奮起空中對決、轉運蘇聯援華物資”等歷史篇章,把參觀者的思緒拽入到了那個崢嶸歲月。
那是個怎樣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啊,無數以共產黨人為代表的炎黃子孫,前赴后繼、同仇敵愾、共御外辱、舍生取義,其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絕世胸襟和情懷,亙古少有。
如同揭開了一個歷史秘密,小小的四合院,頓時掙脫了外形的羈絆,漸漸偉岸了起來、耀眼了起來。
據記載,在辦事處的努力下,1000多名散落在張掖等地被迫做苦力的西路軍戰士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,一些流落和關押在張掖等地的西路軍干部、戰士得到了解放;同時,辦事處還承擔了援助物資轉送,宣傳民族抗日統一戰線,開展抗日救亡活動,輸送進步人士到延安,指導和創建進步團體等工作。
這個小小的四合院,承載了與它規模和表觀完全不匹配的歷史重任;我覺得,說它是西北革命的中轉站、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見證,一點都不為過。
蘭州八路軍辦事處,從1937年8月25日成立起,到1943年11月撤銷,總共存在了6年零3個月。其歷史并不算太長,但是,在它的感召下,有多少仁人志士趕赴抗日前線,投身到中國革命的鐵流中,怕沒有人能說得清。
將要走出辦事處,在一間寬敞明亮的大廳墻壁上,赫然印有從甘肅走向全國抗日戰場的犧牲烈士名單,密密麻麻的名字,占滿了一堵墻。一個個充滿活力、年輕的軀體,最后,只留下幾個字在這里,讓人感喟。
一個人活著,有長度和寬度一說,長度是時間,寬度是意義,長度和寬度決定一個人的價值。有些人,維持生命的長度足夠了,但是,卻沒有寬度;有些人,其生命的歷程很短暫,如同曇花和流星,但是,足以芳菲和照亮人間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烈士墻上短短的兩三個字、窄窄的一方面積,已然彪炳史冊、重若千斤。
其實,這面墻上沒有記錄下名字的烈士,肯定還有很多很多。
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,有了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,就有了我們現今的和平生活,這是烈士們期盼卻沒能享受到的。
和平安康的日子長了,容易讓人淡忘苦難的歷史。
有人說過,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。而且,忘記歷史,歷史就會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