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建筑色彩富麗堂皇,堪稱世界第一。北京的明、清宮殿建筑使用了黃瓦、紅柱、紅墻、白石基座、襯上藍天、綠樹,美麗動人。建筑物檐下使用青綠彩畫,并貼金,加強了陰影部分的生動,深邃,突出強調了挑檐的深遠,色彩的運用非常適合其所處的建筑位。
(一)、疊暈
將同一種顏色調出幾種深淺不同的色階,按順序排列繪成裝飾色帶的方法。用在構件外緣時,深色在外;用在構件中圖案四周時,淺色在外。當疊暈由淺至深稱為“對暈”。當疊暈由深至淺時稱為“退暈”。
(二)、間色
在建筑相鄰各間的同類構件上,或在同一構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,有規律地交替使用冷暖、深淺不同的底色的方法。在明清時期的彩畫中,以青綠相間為定式。
(三)、瀝粉
用膠、油、粉調成膏,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,再覆上明亮的顏色的方法。這樣可加強彩畫的立體感。
(四)、貼金
在彩畫的線或圖案上貼金箔的方法。可以平貼片金,也可在瀝粉上貼金,稱作瀝粉貼金,使彩畫顯得金壁輝煌,高貴富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