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國傳統建筑工地是建在臺基之上的。在一進或二進的四合院中,正房、宅門和垂花門的臺基在同一個水平高度上,倒座房、東西廂房、游廊的臺基比正房要低一層臺階(約13cm-15cm)。這種高低的差異,是為了突出正房和宅門、垂花門。
如果是三進院落的四合院,第三進院落的室外水平高度要比前邊的院落高出13cm~5cm(即一層臺階的高度),后院的廂房或正房,也要隨室外地面的長高而提高自身臺基的高度。后院各房的臺基提高以后,其正房臺基比前院正房要高出一階(13cm~Wcm),廂房的臺基也比前院廂房的臺基高出一階,處在與前院正房臺基等高的位置。如果后院只有后罩房的話,后罩房的臺基可與前院正房的臺基相平。
由于北京四合院大多為坐北朝南院落,院內的雨水要從東南方向排出院外,故院內的地平至少要高出院外1步~步臺階,以保證雨水排放的通暢。這樣,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室外地平和臺基標高以等差級數增減的關系。
室外地面的標高變化,保證了雨水的排放;而臺基標高的變化,則確保了臺基對于地面的相對高度,具有防潮、保護木柱根部不受雨水浸蝕等功能。
四合院各房間的臺基中,廂房臺基(倒座房、游廊同)高出丑室外地面2步~4步,正房(宅門、垂花門同)臺基高出室外地面3步~5步。臺基的邊沿安裝階條石;臺基轉角部分 安裝埋頭石;臺基下部安裝土襯石;柱根下部安裝柱頂石;房間的臺階安裝踏跺石;兩側安裝垂帶石。這些石活,對保護和加因臺基、襯墊柱根、方便出入、美化其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